
“攻克传染病,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贡献。”这是一位少年看了一本医书后立下的志向。他叫王福生,那一年,他即将高中毕业,报?#21363;?#23398;。
现在,王福生成为中国传染病研究领域的领路人,带领的团队走在传染病学研究的世界前沿。2015年,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从小山村的少年到院士,这之间的距离有多远?12月14日,记者与王福生面对面,向这位从铜陵枞阳的小山村里走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寻找答案。
山村少年追寻医学梦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全国著名传染病学教授、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?#34892;?#24863;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?#34892;?#20027;任……?#24615;?#30528;些许仰慕和激动,12月14日,记者一行来到研究?#34892;摹?/p>
“非常高兴见到来自家乡的客人。”戴着眼镜、穿着正式的西装、打着领带,谈吐儒雅、热情谦和地与记者一行一一握手。
“其实院士也是平凡人,只是做了一点成绩,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,那可能是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,加上自己有一点志向。”王福生谈吐温和,?#25104;献?#25346;着谦和的笑容。
王福生口中的志向,在家乡求学时期便坚定在心。
“小时候,正值中国比?#19979;?#21518;贫穷,特别是农村,缺医少药情况的非常?#29616;兀?#25105;当?#26412;?#24819;。将来一定要学医,给老百姓解决一些?#37096;唷!?#29579;福生说,当时村里没有卫生室,村里的老百姓看病很不方便,那时候能去区卫生院看病就觉得很先进,如果能去县里的医院看病,便觉得水平很高,要是想到省城医院看病,那简直难如登天。虽然在当今来看,县医院的水平可能只是基础医疗水平。
高三时,王福生得到了一本书,书名叫《征服病菌的道路》,“病毒是什么?”“抗生素是怎么发明的”……这是王福生接触到的第一本科普性医学书,正是读过这本书,他坚定地报考医学院,立志学医。“这本书已经发黄了,但我至今?#36129;?#30041;着。”

倾尽所学献祖国
1992年,王福生博士毕业后来到研究?#34892;模?#24320;?#21363;?#39046;团队致力于传染病研究。1996年,他又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,越洋求学,2年后,他选择回归报效国家。
“我1979年考?#27927;?#23398;,到后来的硕士、博士、博士后,成为专家,这个过程几乎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,我的成长要归功于自己出生在伟大的时代、伟大的祖国。”在王院士看来,自己的快速成长、获取他山之石不是偶然,将自己所学倾尽奉献给深切热爱的国家,当属必然。在他眼中,他只是一个“惦记着养育?#39029;?#38271;的这片土地”的中华儿女,“想为祖国人民的健康做点贡献。”
20多年来,王福生带着临床和研究团队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决了痛苦,同时他针对本领域的国际前沿临床难题开展研究,日夜奋战,克服了许多困难,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。他的行程上,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每一天的工作安排。共事20多年,在其秘书眼中,王福生对事业充满无限的热情,总是精力充沛,早上上班很早,晚上基本凌晨一两点才睡。
和王院士谈专业,他会滔滔不绝,但是说其他方面的话题,他的话语不多。在同事的眼中,王福生很简单,有空也去?#22303;?#36523;体,如步行、游?#38236;齲?#27599;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,业余爱好不多,但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,他的夫人非常支持他的事业。
“在临床为病人服务和开展研究工作不?#27465;?#25285;,这是我的兴趣,就会努力去做。”怀揣着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梦想,20多年里,在单位的支持下,他将3-4?#25628;?#31350;小组发展成150人的研究?#34892;模?#20170;年,刚刚成功申报了一个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?#34892;模?#30456;当于国家临床重点实验室,在这个领域,全国只有2个。他所从事的病毒性肝炎等相关的研究,在国际?#29486;?#22312;了最前沿的水平。在艾滋病的治疗和研究方面,他带领团队成功地研发了新型的免疫治疗技术,经过前期临床研究,不仅成功地挽救多位晚期艾滋病患者的生命,而且在继续治疗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回到工作岗位。目前,他们继续努力,有望在艾滋病的临床治愈方面取得新的?#40644;啤?/p>
对于临床和研究中深奥的难题,在王福生看来,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,“简单的根源是情结。”他对养育着自己的这片土地满?#25104;?#28145;的感激,而在国家发?#36129;?#24378;的过程中,作为他这一代人,他只是用他的?#23548;?#34892;动,去承担起这一代人的振兴祖国的光荣使命,他用行动践行着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。

2014年年底,王福生带领援塞医疗队前往塞拉利昂,为支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做过重要的贡献。在这里,他看到当地经济水平落后,很多人连像样的住房?#27982;?#26377;,“非洲在60年前?#20219;?#20204;国家当时的情况还好些,可是现在跟我们60年前差不多。”说到这里,王福生顿了顿,他动情地感?#38236;潰骸?#25105;们国家发展这么快,中国共产党真的挺伟大。”
“就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,例如小时候干过很多农活、拾稻?#21462;?#25554;过秧、割过?#38236;齲?#21518;来从小山村到院士,我能够成长起来,仅靠自己的志向和努力,没有伟大的党和国家,没有伟大的时代根本是不可能的。”
他的科学梦发?#20174;?#23478;乡
看病人、做科研、带学生、学术会议、接待来访……王院士的日程安排精确到了分钟,在他的行程表里,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。然而,面对家乡记者的来访,原本定好的1个小时,王福生又多挤出了半小时。
?#30333;?#36817;一次是去年清明节,家乡的变化非常大,尤其交通非常方便,简易道路通到每个村,衣食住行变化也今非昔比。”王福生对家乡一往情深,也很关心家乡的发展。
他的科学梦,发?#20174;?#23478;乡,深受家乡浓浓人文?#33258;?#30340;影响。
“中学时期对我人生的影响巨大,这段经历影响了我的人生。”王福生尤其记得,在浮山中学读书时,学习氛围浓厚,教室墙上贴着“有志者事竟成”等励志标语,在每天跑完早操后,校长都会对学生们说许多励志的话。
化学老师上课非常生动,很有启发;数学老师上课告诉大家要独立思考,讲方程、几何的一幕幕都还在眼前,现在主要的一些方程式,还能写下来……家乡的求学经历,王福生念念不忘,“老师曾说‘少壮不努力,?#27927;?#24466;伤悲’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非常深远。”
在绝大多数?#25628;?#20013;,能成为院士,肯定是天赋过人。王福生从不认为自?#33322;?#26085;的成就是因为聪明,“我觉得自己不算聪明,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也仅是中上游水平,但是我对学习?#20449;?#21402;的兴趣,有不?#20107;?#21518;的进取心,尤其是能静下来学?#22467;?#36825;就是勤能补?#23613;!?/p>
对于求学中的青少年,王福生深情地说,培养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,孩?#29992;?#35201;有志向,同时信心很重要,“不能把人简单地分为聪明和愚笨,其实只要把个人的积极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,加上努力和机遇就一定能成功。”(记者陈燕飞陆克服陈劲松)
稿件来源:
铜陵日报
|
编辑:
吴玉婷
|